經濟日報社論/大陸就業優先 調整宏觀政策
2019-03-13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向13屆人大作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今年城鎮要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首次將「就業優先」政策置於宏觀政策層面,強化各方重視、支持就業的導向。李克強在報告中有兩個詞提得最多,其中70多次提到「穩定」或「穩定性」,「就業」也提了70次;關於如何保就業,用了500多字,列出了六條措施。
中國大陸當前經濟形勢,各方關注聚焦的,一個是宏觀,一個是微觀。宏觀指的是經濟持續下行,去年全年經濟成長率6.6%,今(2019)年設定的目標區間進一步下調至6%-6.5%。經濟成長的持續走緩,意謂著各行各業經營困難,這即是微觀面的關注點。從2018年底迄今,不少企業傳出裁員或停止招募新人,除了傳統製造業因經營困難、生產線外移而導致大批農民工失業外,新興的網絡企業在經過幾年火熱後也無以為繼,包括美團、摩拜、京東、新浪等,滴滴也在2月宣布裁員2,000人,占全體員工15%。就業形勢之惡劣,相當罕見。就業形勢如持續不穩,必將衝擊社會穩定,這是任何執政當局都不敢掉以輕心的。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執政當局終於對宏觀政策的目標與手段進行了巨大的調整。就傳統經濟理論而言,主要宏調政策有二,即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通過宏調,追求的政策目標也是兩個,即經濟成長與物價穩定。過去幾年,由於國內外各種原因,中國經濟開始持續走緩,執政當局遂一直將穩增長作為首要目標,由於物價相對平穩,所以宏調政策有相對寬裕的操作空間,經濟雖然下行,但減速不大,基本上還能維持在7%至6.5%的區間。然而,儘管如此,就業形勢卻開始明顯惡化,換言之,一向相當穩定的經濟成長率與就業率呈現了背離的趨勢,這讓執政當局有所警惕,並設法謀求其他政策手段,以及將傳統的宏調政策所追求的目標,在穩定及增長之外,納入就業一項,甚至還強調「就業優先」。
就業優先的目標確定了,手段呢?靠什麼?傳統的擴張性政策如積極的財政政策與寬鬆的貨幣政策還是要用,但看來藥效不足,必須還要輔之以更有針對性的政策手段才行。
在這次李克強的報告中,有兩個新穎的政策備受各方關注:一、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高職院校大規模擴大招生100萬人。這無疑是極具魄力的教育改革政策。長期以來,大陸在一般教育投入資源甚多,規模擴張極速,一年大學本科畢業生已逾800萬人,偏忽職業技術領域。現實是,畢業並不保證就業,這除了總體經濟需求疲弱外,也與供需不相匹配有相當關係,也就是學用脫節。積極重視並加強職業技術教育體系,一方面提高了就業率,二方面也滿足了企業界對此等人才的巨大需求。二、從失業保險基金結餘中拿出1,000億元人民幣,對1,500萬人次以上的職工進行技能提升和轉崗職業培訓。計畫性對國有企業的改革,下崗職工、農民工、退役軍人等群體,提供技能提升及轉業培訓。教育與培訓,通常被視為是產業政策或就業政策的範疇,如今也因為「就業優先」納入宏調政策的主要目標,這不失為大陸執政當局的靈活反應,而中國的此一作為,正是與時俱進地看待就業問題。
最近,《未來簡史》作者,希伯來大學歷史系教授,尤瓦爾.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演說,指出「新技術帶來的一個危機,是一些人會被升級為超級人類,而其他世界上大多數的人將成為無用階級,數百萬甚至更多人將沒有經濟價值,因為他們做任何事都不如計算機、機器人或人工智能,這將會是21世紀面臨的最嚴重的社會、政治和經濟問題…」,在科技發展的速度愈來愈快,愈來愈領先於既有經濟理論與政策的形勢下,經濟學家或政府官員如拙於因應,恐亦將淪為無用階級之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