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22

經濟日報社論/Fed鴿聲嘹亮 市場喜憂參半

2019-03-22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聯準會(Fed)20日會議鞏固了貨幣政策「大迴轉」的立場,一時鴿聲嘹亮,重點包括確認今年內不再升息,降低2020及2021年的利率預測目標,公布兩階段停止縮減資產負債表的詳細計畫,主席鮑爾也表示利率可能會維持「一段時間」。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金融市場對會議結論首要的觀察重點,反而聚焦於Fed下修經濟成長預估,因而出現美元匯率走貶,美債殖利率下降,美股先高後低的合理反映。

去年第4季美股重挫之後,Fed便一再暗示可能暫停降息,加上今年初美國經濟數據普遍偏弱,使Fed元月會議便明示未來改變政策將「更有耐心」,因此3月會議確認「暫停」升息,其實並不意外。但令各界驚喜或驚嚇之處,則是最新的「點陣圖」也預測今年內都不會再升息。如此直白且一面倒地轉向「鴿派」,等於是Fed自動將今年內的政策彈性完全放棄,夠大膽,夠果斷。

再者,今年初川普砲轟每月「500億美元」縮表措施後不久,即傳出Fed正在檢討縮表計畫,市場也預期今年稍晚將停止縮表,因此這項動作本身也並不會令外界太意外。然而意外的是3月就宣布縮表計畫,而且時間、金額及操作方式都非常明確,甚至表示未來還會隨著長期趨勢而溫和擴表。講得夠清楚,說得夠明白。市場出身的鮑爾,與學者出身的葉倫及柏南克相較的確不同凡響。

經濟學者與市場專家對Fed新政策立場的普遍看法,便是「非常鴿派」。以往只有在經濟現況及展望明顯惡化,或金融市場嚴重失能時,才會發生如此劇烈的政策迴轉,一面倒地偏向鴿派,不惜放棄短期的決策彈性,這當然會令各界猜測Fed研判今年初以來經濟偏弱更具持久性,而非只是暫時性的逆流。但事實上美國目前並未出現這種惡劣的情勢,鮑爾還認為美國經濟展望相當正面,並多次提到經濟處於「良好位置」,且經濟成長的基本面條件非常「有利」。

鮑爾說明政策轉向的明確理由,就是美國經濟面臨全球性風險,包括全球貿易爭議升高,中國及歐元區經濟成長減緩,金融市場動盪,英國脫歐不確定等;至於國內因素,他只提到非銀行體系、企業與家庭的負債龐大。但這些都不是新鮮事,去年12月時已存在,但當時Fed政策基調仍偏「鷹派」,預測今年將升息2碼。短短三個月就決定政策迴轉,不免令各界質疑Fed的決策會不會太早、太鬆?經濟學界的名言是「貨幣政策不是太晚,就是太緊」;鮑爾「該出手時就出手」的作風,似乎有反其道而行的味道。

但值得注意的是鮑爾所提出的全球性風險,基本上屬於「不確定」因素,因此鮑爾的作法從好處看,可說是「做最壞的打算,做最佳的準備」。但美中貿易戰並非沒有和解的可能,中國採取的擴張性財政及貨幣政策也未必不能穩住經濟成長,英國「無秩序脫歐」的潛在衝擊也經過兩年多的沉沒沉澱。一旦這些不確定因素出現正向的發展,促使經濟成長及通膨升溫,則Fed目前轉向「超鴿派」的作法,將不免失之倉卒。利率政策還有轉圜空間,但縮表計畫卻如板上釘釘,回不了頭了。

Fed現在就明確偏向「鴿派」,的確可能發揮「防患於未然」的效果。但貨幣政策過於寬鬆,也可能使股市泡沫再現,負債快速增加,則Fed反而是在製造一場「非理性繁榮」。這種人為的榮景,終究有破滅的時候,屆時可能對經濟與金融市場造成更嚴重的衝擊。

面對Fed的轉向,金融市場的第一波反應是喜憂參半,表現相當理性,基本上仍在觀察未來陸續公布的經濟數據是強是弱,以及各項全球性風險究竟是正向還是負向發展。至於Fed目前的決策究竟是睿智還是草率,也將由這兩項因素來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