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15

聯合報社論/外國經濟學家眼中卅年沒變的台灣

2019-07-14 2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台北市雙子星案蹉跎多年,翻轉首都軸線成空。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北市雙子星案蹉跎多年,翻轉首都軸線成空。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美國經濟學家泰勒.科文最近應邀訪台,演說談「台灣大未來」。儘管談的是「大未來」,但科文卻驚奇地發現,時隔卅年再訪台,台北卻變化無多,建築、小巷、滿街摩托車都是當年記憶中的景象。科文的感慨,卅歲以下的年輕人聽來可能不知所云;但對曾經歷輝煌成長的世代而言,恐怕就很不是滋味。台灣原地踏步卅年,究竟是什麼因素使然?

被《經濟學人》評為「全球百大最具影響力經濟學家」之一的科文,遊歷過上百個國家,一九九○年初曾經來台的他,對台灣樣貌的缺乏變化感到訝異。科文說,與卅年前相比,廣州有九十%的不同,香港、首爾、新加坡十年的變化就很大;而台北則是亞洲城市中變化最小的,八十五%沒改變。科文推測,原因可能是台灣薪資停滯了卅年,以及大量資金移往大陸投資所致。

變化是一種相對的概念,可跟自己比,可跟別人比。台北跟自己比,卅年變化不大,生活在其間的台灣人或許沒有那麼強烈的感覺;但與他國城市的成長相較,即難掩退化的疲態。對卅年前目睹過台灣「小龍」英姿的科文而言,落差便很強烈。

科文是經濟學家,其思考是從經濟面切入;但要找出台灣卅年缺乏成長的病因,恐怕得從政治面思索才更能發現真相。原因是,政治領域的對峙,耗掉了台灣絕大部分的能量,阻滯了制度的興革,也羈絆了經濟發展的腳步。以都市的容貌為例,台灣的都更頻頻遭遇阻礙,民進黨若在野便全力抗爭,若執政即敵視抗爭,也因此朝野始終無法訂出更符合公共利益的制度。這種是非黑白反覆的泛政治化作風,國家難以進行制度化的治理,遑論都市風貌與時俱進。

更明顯的例子是,蔡總統近日過境紐約,會見了我十七個友邦駐聯合國代表,敦促他們在聯合國力挺台灣;這也是個卅年不變的場景。把「過境」當成出訪的主戲,其實只是重演陳水扁時代「出口轉內銷」的政治戲碼,有選舉操作效果,卻無實質外交意義。綠營長年推動台灣加入聯合國毫無寸進,又因手段及目的背離,不斷丟失邦交國。最荒謬的是,民進黨十一年前曾推動「入聯公投」未遂,蔡政府最近為了明年大選乾脆把公投關回鐵籠,她自己卻還在美國大演「入聯秀」。這齣戲又是演給誰看的?

台北是首都,在外國經濟學家眼中竟成卅年不變的垂老城市,聽來令人唏噓。且看,郝龍斌時代極力推動雙子星案,目的在翻轉西區軸線,最後竟以弊案收場。其後柯文哲續推此案,好不容易稍見成果,卻遭民進黨政府認定得標的企業為中資,以「國安疑慮」為由駁回。如此不斷蹉跎,即已耗掉九年,首都軸線如何翻轉?再看從籌畫到興建逾廿五年的大巨蛋,如今遭柯文哲卡住,而困在不建不拆的幽冥之間如同廢墟。如此,台北怎會有建設新貌?

台北市的容貌老舊,其實也集中反映了台灣的停滯。仔細檢視,這些都和政治因素息息相關:第一,是不健康的政黨政治:藍綠政黨不斷陷於相互拉扯及彼此報復的角力輪迴,從而耗盡了台灣往前推進的力氣。第二,是歧異的國家認同不斷撕裂社會:在統獨及族群分化下,台灣已經永久失卻了早年危機年代的團結及奮起精神,遑論齊心打拚。第三,民主被政治的技術化掏空:執政者將國家機器當成自己的統治工具,行政官員被迫拋棄中立而服膺政黨指揮,國家法制被依執政黨的需要量身打造,台灣民主徒有政黨輪替之軀殼,卻已失去國家的目標。

一位國外經濟學家對台灣印象的感嘆,道出了人們對台灣發展遲滯的無奈。爭論了卅年的核四議題仍癱在那裡,抗中及台灣入聯的話題又凌駕了「拚經濟」,台灣選舉一成不變的走馬燈只能在原地打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