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Fed降息暗藏五大密碼
2019-08-02 經濟日報社論美國聯準會(Fed)聯邦公開市場操作委員會(FOMC)31日決定降息1碼,符合預期,但會後聲明中提出的降息理由並不是很有力,而且十位決策委員中還有二位對降息持「異議」,主張維持利率不變。主席鮑爾在會後記者會上指出Fed的基調,就是「讓我明白地說,這不是長期一連串降息的起點,但我也沒說只會降一次」。他說得明白,但大家卻聽得糊塗,這也顯示Fed並未下定持續降息的決心,而是抱著走一步、算一步的觀望思維。
先比較7月與6月兩次會議的會後聲明,內容其實差異甚小。比較明顯的差異,在於這次聲明的第二段中指出,「鑒於全球經濟展望動向,及通膨壓力低落,委員會決定降息」。鮑爾在記者會中則強調,全球成長減緩及貿易緊張升高已經在打擊美國製造業,而且可能更加惡化;再者,「通膨持續低於目標,可能使長期通膨預期下降,既令人擔憂,而且回不了頭」。但這些都不是新鮮事,畢竟美中貿易戰已經開打了一年多,全球景氣有減緩卻無衰退,美國企業投資好幾季都持續疲軟,且十多年來美國通膨率只有一個月超過2%。
其實目前的客觀情勢未必支持利率非降不可,因此決策官員的決策立場由「鷹派」轉向「鴿派」,原因很可能在於思維模式生變。首先,是針對風險評估。美國經濟數據一直表現分歧,企業投資疲軟,製造業景氣低迷,但就業持續強勁,使消費維持不墜,因此鮑爾之前一直強調「耐心」,但現在顯然已經「耐不住」,在決策時比過去更加重視風險因素,因而偏向於採取「預防性」措施,為經濟持續擴張「買保險」。
第二,更重視全球性因素。Fed官員以往雖也重視全球經濟及金融市場可能對美國景氣造成的衝擊,但普遍認為美國經濟運轉能夠遺世獨立。不過鮑爾7月初在巴黎的演說中,曾警告美國經濟雖仍健康,但全球景氣偏弱,因而可能削弱美國的成長;因此Fed必須把國內、外關聯性可能造成的影響納入決策之中。
第三是更加擔憂貿易戰的衝擊。鮑爾在6月初首次明示將會降息,當時正值美中貿易談判破裂,使雙邊緊張都急劇升高,川普還威脅將對墨西哥輸美產品全面加徵關稅。之後G20峰會上川普與習近平雖達成「停火」協議,且美、墨的關稅危機也已解除,但Fed官員並不相信貿易戰能夠迅速緩解。
第四是薪資升得不夠。鮑爾與其他決策官員去年時曾假定美國由於接近充分就業,薪資將會加速上升,從而拉高通膨。但這項假設並未實現,就業與通膨間的關聯性(即菲立普曲線)已然斷鏈,鮑爾也在國會作證時指出這項關聯性變得「更弱、更弱、更弱」。既然薪資並未反應經濟擴張,決策官員自然不反對藉由降息來刺激更多的就業。
第五是決策官員強調「通膨低落」,顯示官員們益發不認為通膨能夠在短期內達標,因而希望能藉由降息來拉升通膨。
然而決策官員的思維模式雖有所改變,但經濟情勢卻難以證明有降息的急迫性,於是Fed這次應該是採取「先小降,再觀望」的策略,未來連續降息的機率並不高。
金融市場對這項結果顯然不滿意,美國股、債雙跌,美元大幅升值,因為市場對大幅或連續降息的期望其實是「奢望」,現在市場做些修正其實相當健康。川普當然也非常不爽,推文表示「一如以往,鮑爾讓我們走下坡」;他當然希望Fed「大降」利率,推升經濟與股市,既對他明年的連任之路有利,也讓他在美中貿易談判時的立場能夠更硬。貿易戰升高,當然不符合Fed的期望,這也可能是Fed小幅降息的原因之一;但如果事與願違,貿易戰對美國經濟的衝擊逐漸顯現,屆時Fed非得幫川普擦屁股不可,利率也可能進一步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