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英相強森為全球經濟帶來的風險
2019-08-11 經濟日報社論歹戲拖棚的英國脫歐劇碼,在7月下旬改由前外交大臣亦是脫歐大將的強森出任首相後,劇情有了「新展開」,也就是從申請延後脫歐的拖延戰,轉為強森在首相就職演說上那番將於10月31日「不惜一切退出歐盟」的宣示。為此,國際信評組織穆迪指出,「任何脫歐的妥協方案,現在看來似乎都不太可能」,高盛則將無協議脫歐的預期發生機率從15%上調至20%,並稱世界經濟發生尾部風險的機率將加劇。至於國際貨幣基金(IMF)等機構就英國脫歐對經濟的負面衝擊預估,似乎也將成真。
這一切都意味著在強森主政下,英國脫歐的衝擊恐從先前的巨大不確定性(uncertainty),進一步惡化為混亂(chaos)狀態,令全球經濟與金融市場深受其擾,其中尤以金融市場的反應最為直接與迅速。從2016年6月23日英國公投得出脫歐結果,當天英鎊從1.481美元跌至1.367美元,跌幅高達7.6%,即可得見。
此後,無論是英國對「歐洲聯盟基本條約」的討論、歐盟公布英國脫歐協議草案,以及英歐雙方來回折衝,使脫歐情勢時而明朗,時而迷茫,又或是談判受阻後,英國將脫歐期限一延再延,都讓英鎊產生劇烈波動。可見脫歐對英國及全球經濟造成立即衝擊,恐來自其帶來的英鎊信心危機,英鎊走勢更成為英國脫歐的晴雨表。
在經濟成長方面,由於英國是全球第五大經濟體,是以在4月世界銀行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假定10月英國進入無協議脫歐的混亂情境下,2019年英國經濟成長率將由1.3%驟降至-2.74%,歐盟(不含英國)則下滑0.6個百分點。兩者合計,英國脫歐將使全球經濟成長率減少0.2~0.3個百分點。
除了可量化的衝擊之外,市場及主要國際機構對強森繼任首相感到憂心,肇因於他的政治傾向與桀驁不遜的個性。首先,強森是近三年英國政界主張硬脫歐的頭號人物,他召回過去遭到前首相梅伊驅逐出內閣的各個硬脫歐人物,回鍋擔任要職,即在對外展示無懼於實現硬脫歐與勢在必行的決心。
再者,強森非傳統政治人物的經歷與作為,加上難以捉摸的特質,因而被比喻為英國的川普。就像他在保守黨黨魁競選的階段,主張用休會或解散國會的方式,排除其他反脫歐政黨的阻撓。如此為達目的不擇手段,蔑視民主精神的想法,難怪會讓市場不安。
其實,從強森獲得保守黨內逾六成黨員支持,可知黨內對跳出梅伊式脫歐協議泥淖的渴望,遂期待強森「說到做到」的執行力,至少能和歐盟周旋出若干協議;就算談不出結果,最壞也不過是無協議脫歐。但相對於把死馬當活馬醫的保守黨,其他政黨亦有自己的盤算。特別是保守黨在國會席次並未過半,且5月歐洲議會大選中,支持歐盟的英國政黨更有斬獲,這意味強森的脫歐立場,並不容易取得實際的進展,甚至還會徒增混亂。
鑑於去年底英國國會曾發布評估報告,直指在極端的脫歐情境下,對歐貿易可能受阻,英國食品、醫療品等重要物資價格將大漲,使英國政府防患未然地在今年初開放進口商登記,暫時性地允許進口商在脫歐後續享有免關稅的優惠。但問題是大部分企業或許對歐、英陣營的政治人物仍有最後的期望,以致時至7月仍只有約7萬家完成登記,在英國全國約24萬家進口商號中,比重不到三分之一。
要言之,在強森「不惜一切退出歐盟」的宣示、其餘支持歐盟的政黨力量仍大,以及英國企業仍寄望政治人物在最後一刻將脫歐衝擊降到最低等情境下,只怕愈接近脫歐截止日,英鎊將以愈發趨弱來反映對無協議脫歐的不安,英國金融市場、經濟成長表現、經貿體制規範都更混亂的局面,全球經濟必然受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