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美國經濟衰退風險升高
2019-08-25 經濟日報社論8月15日美國2年期公債殖利率高於10年期公債殖利率,也就是長期公債殖利率低於短期公債殖利率,使殖利率曲線出現倒掛現象,反映出市場對未來美國經濟前景感到悲觀。即使這回倒掛僅維持約6.5小時,不若過往持續數月或一至二年,卻仍讓市場倍感驚慌,當日道瓊指數更暴跌800餘點。畢竟,1978年迄今的五次美國經濟衰退發生前,2年期和10年期公債殖利率曲線都出現倒掛現象,而最近一次是出現在2007年。
鑑於美國是全球最大經濟體,道瓊指數劇跌又令全球投資人注目,使美國經濟是否將步入衰退成為各界矚目的關鍵問題。有別於市場對今年以來3個月與10年期公債殖利率曲線倒掛的影響,已有所反應,這回2年期和10年期公債殖利率曲線倒掛則讓美國景氣將陷入衰退的預期大幅升溫。就連美國聯準會前主席葉倫亦於8月14日對美國財經媒體表示:「即使美國經濟有足夠的力量去避免經濟衰退,但發生衰退的可能性已明顯上升,且高過能令我安心的程度。」
不過,目前是不是美國經濟衰退的前夕?近日美國公布的經濟數據,確實有浮現警告訊號。像是美國第2季實質經濟成長率滑落1個百分點至2.1%,企業投資年增率較前季大降11.7個百分點,為2015年第4季以來首次出現負成長;今年4月以來製造業ISM指數連續下降,且逼近衰退區間。即使如此,今年第2季美國消費表現依舊強勁、勞動市場仍屬穩健,失業率續處於1960年以來的低點,而職位空缺率達4.6%,亦為2000年以來最高,均顯示美國經濟仍極具韌性。因此,若從深度、廣度與持續期間等三個面向,進行更細緻的景氣循環轉折點分析,當前美國經濟尚無須擔心會落入衰退的問題。
然而,從景氣循環理論可知,經濟發生衰退並非僅是體系出現了一些負向衝擊,更是這些初始衝擊(如美中貿易戰、美國企業支出疲弱,以及中國與德國經濟成長趨緩等)在全球到處迴盪且不斷放大。麻煩的是,目前全球即存在許多足以放大初始衝擊及其負向影響的現象。
首先,現今全球反景氣循環工具遠不如金融海嘯時期。就財政政策來看,海嘯後美國預算赤字不斷飆升,即使今年8月初通過新預算法案,凍結舉債上限二年,但為避免引發債務危機,美國實無太多財政政策空間,其他主要國家亦然;在貨幣政策方面,即便率先進入升息的美國,比其他主要國家較有降息空間,但與金融海嘯時相比,政策工具仍有限,遑論在此際資產負債表規模仍龐大,嚴重限縮再次操作非傳統貨幣政策的空間。至於歐洲與日本央行利率更是降無可降,幾無貨幣政策工具可用。
其次,川普政府政策趨於極端化,且美國國會意見分歧,恐難對刺激政策有共識。再加上聯準會雖在7月會期一如市場預期地降息,但主席鮑爾於會後的發言,仍讓未來貨幣政策的確切走向顯得撲朔迷離,以至於一直無法緩和市場的不確定性。
要言之,即使目前尚未出現會讓全球經濟一擊斃命的初始衝擊,但多重衝擊互相作用的風險,卻不亞於前者。尤其個別事件對全球經濟產生的負面影響,並非是線性累加那麼簡單,而是相互影響加乘。因此,現階段要做出美國或全球景氣將陷入衰退的結論固然言之過早,但各界應密切觀察個別事件的衝擊及放大效果的變化。若兩者皆朝正向發展,就可稍微喘一口氣;反之,若經濟衝擊事件續增、川普的貿易政策使區域經濟風險進一步升溫,恐使衝擊力道加倍放大,令整體經濟陷入衰退,引爆系統性風險的機率也將大幅提升。一如這回2年期和10年期公債殖利率曲線倒掛時期雖短暫,但其背後是否潛藏風險,卻是各界需密切觀察的關鍵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