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13

經濟日報社論/陸推數位貨幣 將重塑金融生態

2019-11-12 經濟日報社論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日前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的集體學習會議中,提到要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語音方落,陸港股多檔區塊鏈股票集體暴升,A股多達百股漲停,港股以近年均曾發表區塊鏈白皮書的騰訊及美圖公司領漲。習近平肯定不是在炒熱股市,甚至也未必與提振經濟或拉動科技產業有關,更大的可能,或許與中國人民銀行央行)即將推出數位貨幣DCEP(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有關,為DCEP作一舖墊。

DCEP是基於區塊鏈技術推出的全新加密電子貨幣體系,將採用雙層運營體系,即人行先把DCEP兌換給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再由這些機構兌換給社會大眾。

無獨有偶,先前臉書(Facebook)亦有意發行加密貨幣Libra。對比DCEP與Libra,兩者在安全性、架構、理念等方面十分相似,但DCEP在保有Libra優點的同時,卻具備了Libra難以成為世界貨幣的一些重要條件。

據了解,中國DCEP的研究設計開始於2014年,遠早於Libra,DCEP是人行在數位貨幣領域多年研究的結果。中國為何要大力投入有關數位貨幣的研究?中國為何又在此時決定推出數位貨幣?前一個問題關乎戰略性的思考,後一個關乎戰術性的配套。

就戰略性的思考而言,自1971年8月15日美國毀諾單方面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以來,美國占盡了全球便宜,全球也吃盡了美國苦頭。美元霸權的威力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罔顧貨幣紀律,濫印美元,流往各國,套取各國寶貴的資源,美國占了他國便宜之餘,還不斷指責他國對美國享有巨大順差,占了美國便宜;通過美國主導的SWIFT(國際支付電匯體系),不但以壟斷匯款交易賺取巨額利潤,更經常以此為「武器」,制裁所有想對付的國家。

包括中國在內的所有國家早已不滿,小國無可奈何,大國則另起爐灶,以自己的主權貨幣國際化來規避傷害,如日圓、歐元、人民幣都是如此,但這是一條艱辛漫長之路,且風險不小。如今中國另闢蹊徑,走一條迥然不同於傳統國際化的道路,以數位貨幣DCEP來挑戰美元霸權。

所有通過區塊鏈方式來發展的數位貨幣,如比特幣、Libra等,都對主權貨幣如美元會構成挑戰壓力,但成功機率相對不大,以DCEP方式推動的人民幣國際化卻不一樣,因為DCEP已具備了一個十分關鍵的戰術配套,即一個已顛覆全球的移動支付方式。

眾所周知,隨著中國移動互聯網領域的技術進步及應用普及,以支付寶、微信支付為代表的移動支付已經覆蓋14億人。從線上到線下,從每一筆不同性質的消費交易,移動支付已徹底打破了傳統支付在空間上、時間上的侷限性。2018年中國移動支付規模達39兆美元,美國則是1,800億美元,差距達數百倍。移動支付使得個人的資金往來信息沉澱下來成為信用數據,使得企業在業態層面有了極大的創新。

此外 ,在電子支付幾乎終結了中國的紙幣流通之後,對國家的鑄幣權和國有金融體系衝擊極大,也必須用區塊鏈方式,將其整合到國家權力之下。所以,在區塊鏈發展下的DCEP,在國際的意義是創造一個與美元平行的結算體系,用以衝擊及挑戰美元,在國內的意義則是強化對金融體系的透明監管。

臉書執行長查克柏格10月23日在美國國會聽證會上說,「如果Libra不做這件事,中國央行的數位貨幣將會做。」Libra面對的最大障礙,是因為它挑戰了美國的主權貨幣,所以不易為美國政府接受。

中國不然,中國基於本身的戰略需求,由政府及央行發行主權數位貨幣,不但具備了安全性和便捷性,更與主權的信用、與國家的國內生產毛額(GDP)、財政收入、黃金儲備掛鉤,並且還以特殊機制確保不會濫發貨幣。

可以預見,DCEP的橫空出世,做為一種新世界貨幣,必將重塑全球金融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