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04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二輪談判的關鍵戰役

2020-03-04  經濟日報社論

新冠肺炎打亂世界經濟秩序,也使得中國大陸是否能履行美中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進口義務,出現大問號。不過實際上美國早已「提前部署」進行第二階段談判的布局。就在美中於1月15日簽署協議的前一天,美國與歐盟、日本聯合發表一份共同聲明,劍指中國產業補貼政策。

美中第一階段協議出爐後受到抨擊的主要不足之處,就是沒有包含處理中方經濟結構問題的條款。當時川普總統回應很快就會有第二階段談判。受疫情影響,美中談判何時能啟動充滿變數,不過美國早於去年就開始另闢蹊徑,聯手歐盟及日本提出一系列沒有點名,但一眼就可知道是針對中國而來的聯合主張。

過去一年來,美歐日的主張多停留在原則性宣示,高談中國「社會主義資本市場」如何干擾及扭曲世界秩序,如何導致市場經濟國家的不公平競爭。然而今年1月14日的聯合聲明,顯然已經進入到具體規則的下一步。美歐日有意拘束的產業補貼政策分為兩類,第一類禁止造成產能過剩的補貼;第二類是限制如「中國製造2025」等大規模、全行業的補貼政策。

首先,美歐日明確的主張國際規則應該直接禁止以下四種產業補貼:對企業提供無限擔保、對沒有重組計畫的破產企業給予支持、補貼無法靠自身力量取得商業融資或投資者,以及直接免除企業債務。這些補貼在市場經濟國家很罕見,卻是中國大陸近年也在全力整治的「殭屍企業」存活至今的養分。

按中國國務院的定義,殭屍企業指的是長期虧損卻繼續經營,早應退場卻繼續存活的企業。這些企業靠政府補貼過活,繼續生產已經過剩沒有銷路的產品,而且因為沒有成本及報酬率考量,就形成全球產能過剩及低價傾銷問題。不止美歐抗議,大陸也早已注意到各地殭屍企業問題,但自從2015年正式下令清理後,至今成效有限,因為許多地方政府擔心GDP衝擊、員工安置困難,金融機構怕呆帳暴增,因此不願配合,繼續「殭而不死」。不過未來若成為國際壓力甚至美中談判議題,會愈來愈難以迴避。

第二類限制,美歐主張對於如過度大量補貼或是利用補貼創造大量產能卻不允許私營企業參與等,而遭受其他國家質疑時,有義務證明這些補貼未對國際貿易或全球產能造成負面影響。

前述大量補貼,明顯針對如中國大陸「半導體大基金」、「中國製造2025」等動輒以「兆」為單位的產業補貼政策而來,而且「中國製造2025」更是全國動員,數十個試點城市遍布中國各地。後者則可能與市場被國有企業封閉壟斷有關。例如過去數年來中國500大企業的前20名,包含石化、石油、電網、電信、鐵路、營造建設、金融、保險、汽車等,幾乎都是國有企業所囊括。

從以上美國拉著歐盟日本一起背書的方向,大概已經能看出第二階段美中談判的部分關鍵議題。其中禁止殭屍企業的補貼,有利於加速退場,符合中國利益,或許是美中未來談判比較容易達陣者。但對於涉及半導體發展、中國製造2025政策的規則,雖然美國將其包裝為補貼規則這種低階層次議題,但實際上對中國大陸而言,無疑已觸及對「習思想」等基本國策的挑戰,是不容美國指指點點的領域,難以避免成為下一波的衝突點,而且影響層面會更深更廣。

疫情一定會結束,美中協議也會逐漸落實,但未來隨之而來的挑戰一點都不少。雖然我們無力改變發展路線,但至少要有預警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