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經濟防疫 央行應超前部署
2020-03-06 經濟日報社論新冠肺炎疫情更見嚴峻,已在全球大幅擴散,疫情何時能夠終結,各方迄無明確答案。但可以預見的是,不僅中國經濟必受重創,全球經濟增長預測也將因而有相當程度的下修。在景氣前景不明且有持續惡化之虞的情況下,美國聯準會(Fed)3日已緊急宣布降息2碼,接下來全球主要央行都可能跟進;我國央行也要有所盤算,因為貨幣政策本應預見景氣動向並超前部署。
自從今年元月中旬中國大陸武漢爆發新冠肺炎以來,疫情如同漣漪般向四面八方擴散至大陸各省,近日更見亞洲的韓國與日本、中東伊朗及歐洲的義大利等國疫情失控大爆發,並有擴大蔓延之勢。影響所及,除了各國傾力展開防疫作戰,金融市場及經濟活動更大受衝擊,全球生產供應鏈出現斷鏈危機。
相較於接下來全球感染新冠肺炎人數持續擴增的未知黑數,新冠黑天鵝對全球經濟的衝擊更有如洶湧波濤,令人擔憂其對經濟的破壞力道及損傷程度還將升級。國際貨幣基金(IMF)總裁喬治艾娃上月22日在20國集團(G20)財金領導人會議上就已警告,IMF將再下調經濟增長預估;七國集團(G7)財金首長則在日昨電話會議後的聲明中強調,「將使用所有適當的政策工具,實現強勁、可持續的增長,防範下行風險。」
另一方面,Fed主席鮑爾則在宣布降息的記者會中說明,降息是因為Fed「看到了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風險與挑戰」;Fed突然降息,固然有美國自身的經濟及政治因素考量,但這次降息幅度達到2碼,實際上也反映出Fed對經濟前景的悲觀態度;此舉對全球主要央行都有政策領頭羊效應,並提高這些央行採取聯合行動的可能。
回頭來看國內情況,中華經濟研究院3月2日發布的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小升1.4點為52.7,擴張之勢源自供應端因素,反映的是受疫情影響,供應商提前交貨,國內廠商拚命拉貨,但實際上生產緊縮而無法順利出貨;同時發布的2月非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NMI)大跌14.6至40.4,為這項指數自2014年創編以來最快緊縮速度,景氣急凍之兆已現。
主計總處已在2月中旬將我國今年經濟成長由2.72%下修至2.37%,其中第1季更大幅下修至1.8%,為近15季新低。主計總處下修經濟成長率預測,主要是因為疫情影響出口及消費。因應疫情對經濟帶來的衝擊,行政院提出了600億元紓困振興特別預算,增加公共支出,但對延緩經濟成長率的下滑,究竟能起多大的作用,還待觀察。
在政府積極防疫及提出財政政策因應之際,對央行而言,當務之急是確保金融市場的穩定,除了採取短期公開市場操作等措施,讓資金供應無虞,保持市場資金的流動性;目前全球供應鏈吃緊,國際資金亂竄,導致外匯市場波動加劇,此刻必須格外注意新台幣匯率的平穩,避免新台幣大幅升值或異常波動,增加出口額外成本,使企業經營雪上加霜。
其次是疫情已強烈衝擊民間投資及消費意願,振興經濟紓困方案或可緩和經濟失溫,但料敵從寬,疫情對經濟帶來的衝擊尚未見底,為防範可能的通貨緊縮風險,並適度反映國內外市場利率走勢,乃至透過政策措施向市場傳遞正向訊息,提升民間信心,央行確應審度情勢,適時作為。
新冠肺炎疫情已有擴散為全球大流行之勢,國際金融市場大幅震盪,各國政府都嚴陣以待,各種跡象顯示,這波疫情很可能對全球經濟造成金融海嘯以來最大的威脅。因應之道是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雙管齊下,共同築起防線;貨幣政策不是萬靈丹,降息對防範經濟衰退的效果也不如財政政策更來得直接,但當下對穩定金融市場及提振民間投資、消費意願卻會是一劑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