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看懂習經濟
2020-09-09 經濟日報社論英國《經濟學人》日前以中國的新經濟模式為封面故事,並以《習近平正在重塑國家資本主義,不要小看它》為題,指出美國以至西方政府中最極端的鷹派認為中國經濟發展模式只是「紙老虎」,只要發動貿易戰或是對其極限施壓,便很容易崩塌。這種假設主導了川普政府近年對中國的強硬態度,但時間卻證明這種假設的邏輯「很簡單,但卻錯誤」(simple but wrong)。
《經濟學人》是西方世界相當權威的財經刊物,是近年來少數針對當代中國發展模式作出較客觀的觀察與評論。文章指出,西方過去輕視中國的經濟實力,充斥中國崩潰論、造假論等,但中國始終在根據自己的條件與現實,摸索出一條適合於自己走的發展道路,尤其習近平在2012年掌權後推動的經濟發展模式是重構「國家資本主義」,讓中國在制度創新上作出了新而成功的嘗試,《經濟學人》更創造出了「習經濟(Xinomics)」一詞作為形容。文章呼籲西方社會應矯正對中國「不堪一擊」的想像,務實地去尋找與中國合作的空間。川普政府對中國發起的圍堵策略,也許正是對中國經濟的試金石。
《經濟學人》特別強調指出「習經濟」的精髓是在於重塑「國家資本主義」,要了解這一點,必須先掌握「國家資本主義」的原型。國家資本主義的概念在19世紀末由德國提出,意指由國家主導,通過資本主義追逐利益的方式運作經濟,這在19至20世紀成為一種很重要的經濟模式。很多發展落後國家由於私人資本家的領域不夠成熟,為了追上先進地區而由國家通過資源控制和特許方式幫助企業發展。
國家資本主義在20世紀的例子有德國、日本及蘇聯,長期而言,均非十分成功。《經濟學人》的文章留意到這些不同,認為「習經濟」並非照搬國家資本主義,而是對國家資本主義的重構,令國家主導下的經濟體仍能顧及經濟創新與社會平等,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新環境。
依照《經濟學人》的分析,「習經濟」有三大元素:
一、嚴格控制經濟循環與債務機制。中國不再像過去一樣每遇經濟衰退或危機時就大撒幣,這次面對新冠疫情,中國用在刺激經濟上的支出只占GOP的5%,不到美國一半的規模。另外,愈來愈多的借貸活動是透過政府清理過的債務市場進行。
二、健全與強化行政機器,以建構一個有效率有規範的營商環境。2012年迄今,原本很少見的企業破產與專利訴訟成長了五倍;政府法規也陸續鬆綁,現在只要九天就可以成立一間公司。
三、國營企業與私有企業進行有機結合。國營企業被迫要提高財務績效,以吸引民間資金投入;同時,政府對私人企業進行策略性掌控;與此同時,新的信用黑名單機制會用來懲罰那些行為不當的企業。
可以看到,所謂「習經濟」下的「修正國家資本主義」,是一種混合產權所有制下的市場經濟:一切經濟活動依循市場機制,有效率有規範;但經濟主體既有國家資本也有私人資本,兩者產權與管理權進行有限度的交叉摻雜,以兼顧效率與公平。
《經濟學人》作為西方政策界的頂尖雜誌,終於以一種比較理性客觀及謙虛的態度,重新看待及評估了當代中國發展模式;並直率地向西方社會提醒,美國不能期待中國會在衝突後投降。美國與盟友必須有心理準備,西方開放社會與中國國家資本主義得進行長期抗戰。
必須承認,《經濟學人》的反思態度是值得肯定的,但也必須指出,或許受限於文化、歷史乃至於價值觀的差異,今天所謂中國模式的優異,其實與西方社會只重視個人主義而相對忽略集體主義,而中國社會卻能夠平衡及妥善處理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兩種價值並使之兼容有關,這一部分,恐怕只有留待來日讓西方對中國有更深入的了解後才能期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