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2

經濟日報社論/全球經濟將呈現長U型復甦

2020-10-12 經濟日報社論

自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新冠肺炎席捲全球至今,各國經濟受創嚴重,期間因有限度解封,為景氣帶來若干喘氣空間。惟近來歐美許多國家疫情又轉嚴峻,市場憂慮第二波疫情可能再度帶來衝擊,各界對未來經濟走向也眾說紛紜。

悲觀論者認為,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的衰退幅度已超越2008年金融危機,堪稱大蕭條以來之最。由於此次經濟衝擊來自對感染的恐慌及避免病毒散播所採取之公衛措施,使消費、生產等經濟活動受阻,需求與供給面同時萎縮,故在有效抑制病毒傳播前,各國力推的財政及貨幣政策只能暫時緩和傷害擴大。要真正擺脫此困境的唯一辦法只有借助疫苗的普遍施打達到群體免疫,方能使經濟活動步回正軌。

麻煩的是,即使美、英、中等國已加速疫苗的研發與試驗,惟其中多數預計需至2021年中方可完成並上市,意味著2020年底前仍難有效控制疫情。況且,一份美國調查顯示,有意願接種疫苗的民眾不到40%,且有大於20%的人拒絕接種,這可能牽涉到對疫苗的信任和宗教信仰問題。要解決此一問題必須由政府給予施打疫苗者額外的補貼,以提高接種意願,但這無疑將再加重政府的財政負擔。考量疫情發展的不確定性,及各國政府遽增的債務壓力,預期全球經濟要恢復到疫前水準仍相當漫長。

另一方面,持樂觀看法者認為,在低基期效應助攻下,2021年全球經濟將重返擴張,且近月部分高頻經濟數據(如製造業PMI及非製造業NMI指數)表現亦甚亮眼,代表轉機浮現。鑑於主要國家有限度解封後,經濟已出現令人振奮的顯著反彈,加上各國紓困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也減緩了疫情的衝擊,全球經濟前景悲觀情緒已漸轉淡,此由9月國際主要機構陸續上調2020年全球經濟成長預測可見一斑。

前述兩種觀點較從總體經濟指標的角度切入,若再深入解析各部門數據則可發現,如今經濟的反彈並不全面,全球經濟及金融市場走向不平均發展的型態已清晰可見。

更確切地說,整體經濟將呈現若干部門迅速復甦,另一部分卻無法扭轉衰退頹勢的兩極化樣貌,也就是經濟將呈贏家與輸家個別發展的K型復甦路徑,且贏家和輸家兩者間的差距也將持續擴大。

美國即是典型的案例,其中又以股市最為顯著。如S&P 500指數自今年2月19日至9月28日累計下跌-1.0%,其中資訊科技類上漲13.4%,金融、能源類則分別下跌22.4%及43.1%。實體經濟方面,零售銷售年增率自3月開始呈現負成長,4月更驟降至-19.9%,但非商店式零售卻逆勢上揚,4月起年增率更維持在20%以上;工業生產組成中,6月起電腦及電子產品、公用事業類生產年增率便回到正值,但至今紡織、主要金屬、礦業等衰退幅度仍大於10%,各類別差距更較疫情前擴大。此外,就業市場亦呈兩極化趨勢,8月休閒及餐旅業失業率達21.3%,遠高於資訊業的8.6%、製造業的6.7%與金融業的4.2%。

這種現象不止發生在美國,其他如中國、日本及歐洲國家也出現類此不平均發展的K型走勢。若各國贏家組的整體影響力超過輸家組,全球經濟可望出現景氣回揚較快的短U型復甦,若兩者不相上下,則會呈現復原速度緩慢的長U型復甦。然而,若各國輸家組蓋過贏家組,則全球經濟將呈現過緩的L型走勢。

綜合研判下,宅經濟與遠端商機的興起,使科技產業快速擴張,有利相關產業及供應鏈上國家經濟。但考慮疫情未完全退散,第二波疫情更蠢蠢欲動,疫苗開發非短時間內可完成,全球經濟前景仍具有高度不確定性,預期各國贏家組與輸家組對整體經濟的影響力旗鼓相當,全球經濟的復甦樣態將沿著長U型路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