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3

經濟日報社論/避免經貿邊緣化 要三箭齊發

 經濟日報社論2020-11-23 經濟日報社論

RCEP爭論不止,主要有三,分別是衝擊多大、能否加入以及因應之道。樂觀或看衰立場各有不同評估,結論也就不一樣。不過面對當前國際情勢,台灣可能面臨的最壞情境,是短期內不僅RCEP,可能無法加入任何自貿協定,衝擊可觀。然而這個情境並非世界末日,只是需要調整心態、超前部署。

先看RCEP,目前要談加入,幾乎不可能。加入日本主導的CPTPP是可能的替代方案之一。因為中國大陸目前不在其中,政治問題確實較小,但我們對日本福島五縣食品的禁令未解決前,日本不願支持的態度也很明確。更何況,美國似乎不急著重返,而習近平近日公開放話考慮加入CPTPP,都可能使得其他國家為了爭取「大咖」而對台灣申請有所遲疑。最後台美自貿協定(FTA)雖然前景看好,不過拜登對FTA的立場很模糊,一時之間看出不台美的時程表為何。

那台灣豈不是要邊緣化了?其實也不盡然。首先雖然地位下滑,但其實世貿組織WTO仍是主導國際貿易的基本架構,而FTA多屬於WTO的升級版。拜WTO所賜,我們出口東協、中國及多數國家的零關稅比重都超過七成。再者,WTO的貿易便捷化協定也是近年來改善全球貿易條件的重要動能。因而只有WTO的台灣,20年來仍可維持重要貿易國地位。

2009年時我國是全球第17大出口國,十年間略經起伏,2019年我國依然是全球第17大,雖未進步但也無邊緣化的跡象。更重要的是,過去十年我國資通訊、電機、紡織等重要產業台灣接單、海外製造的比重顯著增加;隨著海外「台商製造」增加時,理論上「台灣製造」應該要顯著下降,實際上並非如此,反映出產能外移後,已有不同層次的台灣製造動能遞補而上,頂住了未能加入FTA的衝擊。隨著供應鏈重組,台灣製造的比重可能會繼續上升。

第二,觀察全球供應鏈的發展脈絡及足跡就可發現,過去30年來供應鏈網路的生長,基本是以能力效率為養分,而不是靠FTA;協定是加分項目但非基本條件。不僅台灣,中國的崛起就是最好的案例;中國大陸迄今跟西方市場沒有任何一個FTA,卻一樣成為連美國、歐盟都深感威脅的供應軸心。況且,政府無法加入RCEP或CPTPP,赴當地布局的企業卻等同加入協定。

在此情況下,台灣及全球台商串連起來的台商生產網絡,可能比任何FTA都來得厲害。更何況,下階段以美歐日為主的供應鏈網路結構重整,除了能力效率之外,又加入了「信賴、安全」二個條件,這四個關鍵因素的有無,才是能否參與的關鍵。台灣雖然沒有協定的加值,但絕對具備「能力、效率、信賴、安全」的條件,雖然比他國辛苦一些,但並非無路可走。

回到無法參與任何協定的最壞情境,因應目標清晰,就是如何維持台灣在供應鏈中的核心地位。企業各有因應之道,政府面有幾點需要儘速加強改變之處。第一,不要只知回流,更要重視全球台商網絡。目前經濟部負責單位九成心思放在國內,海外台商常抱怨如同棄子。因此我們建議政府應成立專責單位,協助中小企業以美、日、東協及印度為目標的海外布局。第二、不能只有資通訊,要更重視其他製造業。目前台灣出口榮景是靠資通訊業帶動,成績亮眼。但機械、金屬、化學等工業基礎卻十分吃力,但光看合併後的數據,暗點就會被亮點遮蓋。我們建議政府應成立專責單位,專門協助非資通訊部門的發展。第三,要全力建立台灣是「信賴安全」夥伴的機制及品牌,確保台灣繼續滿足任何供應鏈的資格。以上三箭齊發,建立未來50年「不會邊緣化」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