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冠肺炎走向全球大流行後,全球經濟活動飽受衝擊,有實體交易和儲藏成本的大宗商品價格理應受到較大的負面衝擊,不料卻出現明顯上漲。具代表性的美國商品研究局期貨價格指數(CRB)即由去年4月27日低點的347點,一路漲至今年1月5日的448點,漲幅達28.3%。某些分類指數漲幅更驚人,如CRB工業金屬指數由去年3月23日的低點851點,大漲至1月5日的2,156點,漲幅達153%;CRB農產品指數由去年3月18日低點的3,516點,漲至今年1月5日的6,354點,漲幅亦達到80.7%,且這兩個代表商品的價格指數漲幅,皆遠優於同期間美國標準普爾500指數。此等情景,不禁讓市場投資人掀起大宗商品超級循環是否再起的熱議。
為何疫情肆虐,大宗商品仍走出一波多頭?首先,美國聯準會(Fed)超寬鬆的貨幣政策乃是各種資產及商品價格大幅上漲的共同因素。在實體投資活動因疫情受抑下,Fed創造出的流動性既推升了資產和商品價格,也造成弱勢美元。美元指數從去年3月20日的102.82趨勢下跌至今年1月6日的89.33,令以美元計價的商品價格劇漲。
其次,去年北半球農產品耕種階段,正值疫情封鎖巔峰時期,人員管制、運輸人力不足,加以全球航運大亂、運輸成本飆升,造成農產品供給量直線下滑及價格上漲。時至8月,美國穀物生產帶、南美洲又因天候災害影響生產,更使農產品價格維持多頭格局;在工業金屬方面,疫情爆發之初,基本金屬價格的確因需求遽減,導致價格崩跌。但隨著Fed釋出無限量量化寬鬆政策,金融商品全面止跌,供給面亦因疫情干擾吃緊,加以物流費用飆升,推升基本金屬價格回穩。其後在市場對疫後經濟復甦的預期、對美國總統拜登上任後加強基礎建設,以及對中國「兩新一重」(新基建、新城鎮化和重大工程)政策的三重期待下,持續推升工業金屬價格走揚。
至於這一波多頭行情能否延續,甚至創造出第三輪的超級循環,則可參考近20年來的兩輪超級循環經驗。第一輪超級循環周期從2002年到2008年金融海嘯發生前,主要受到中國進入WTO後,帶動新興市場經濟急遽成長,大量基礎建設帶來的需求促升大宗商品價格,並出現長達六年的多頭。期間,銅現貨價格突破8,500美元╱噸,布蘭特油價甚至漲破140美元╱桶;第二輪超級循環則發生在金融海嘯後,當時各國推出經濟刺激政策,加以中國的「四萬億投資計畫」助攻,全球對原物料的需求再度激增,帶動大宗商品上漲。
此次多頭行情隨著2012年中國刺激政策的消退、新興市場經濟成長的放緩,以及美國頁岩油量產重創油市而告終。由此可知,全球實體需求復甦力度將是延續本波大宗商品價格漲勢,甚至創造出新一輪大宗商品超級循環的關鍵。
展望2021年,美國料將維持寬鬆貨幣及財政政策,令美元依舊偏弱,有利大宗商品價格持續走揚。就個別商品研判,農產品在新產季來臨前供不應求的情況依舊難解,使價格可望維持強勢;原油在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異常團結下,仍有支撐力量。但在疫苗接種啟動、春季後全球經濟緩步解封下,貴金屬價格則較難有大幅上漲空間。
因此,若想在今年看到商品超級循環再現,端視基本金屬價格走勢如何。也就是說,全球實體經濟必須有超強勁的表現才行,尤其是美國和中國,像是拜登能否讓大選期間曾提議推動的2兆美元基建計畫成真,以及中國「十四五規畫」中的新興基礎建設能否加速推進等。倘若美、中兩大國在今年能同時推出大規模的財政刺激政策(非紓困計畫),有效拉升需求面,且全球經濟活動可因疫苗的普遍施打而逐漸回規正軌,新一輪大宗商品的超級循環或將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