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拜登紓困案要付出的代價
2021-01-29 經濟日報社論新冠疫情引發美國經濟衰退,拜登就任總統後將提出金額高達1.9兆美元的「美國救助計畫(American Rescue Plan)」刺激景氣方案。這項計畫金額龐大,財源堪慮,短期雖然是美國經濟的強心針,但長期對全球金融市場將有衝擊。從民主黨來看,這套相當於國內生產毛額(GDP)9%的紓困方案,包括急需的疫苗與健保支出,以及恢復經濟的紓困與救濟金,都不可或缺。但是從共和黨來看,經濟已經這麼糟,這筆支出對債台高築的美國勢必雪上加霜。
新任財政部長葉倫就是這項龐大計畫的執行人,她在國會聽證會中表示,如果美國不迅速增加政府支出並注入經濟,將面臨「更長時間、更痛苦的經濟衰退」和「長期創傷」。但是葉倫是替拜登政府發言,只考慮短期拉抬經濟,卻忽略了長期的負面效果。
為了籌措財源,目前拜登政府計劃增稅,把企業所得稅從21%上調至28%,個人所得40萬美元以上者將徵收12.4%的社會安全薪資稅。增稅之說一起,必然引發反對,參院現在兩黨陣營的票數是50對50,如法案想在參院快速過關,拜登需要至少十位共和黨籍議員的支持。參議院多數黨領袖舒默已經威脅共和黨要合作,否則不惜動用所謂的「和解程序」,讓法案通過門檻降至51張同意票,這意味著拜登為通過紓困方案,不惜犧牲就職演說中所揭櫫的和諧與團結,付出昂貴的政治代價。
增稅遠遠不敷財源,美國還將增發債券來因應,這將推高通貨膨脹,葉倫就以前聯準會(Fed)主席的身分主張,在特別時期應該把對預算赤字的擔憂放在次要位置,「這個世界已經不一樣了」。葉倫認為,目前低利率將會維持相當長一段時間,只要利率夠低,用債券借錢,讓經濟不萎縮,就是划算的;最糟的是花的錢不夠,還要用更多的錢來補債務漏洞,就像歐債危機中的希臘,永遠追不上。
但是借錢另一個副作用就是會推升通貨膨脹,柯林頓總統時代的財政部長、哈佛校長桑默斯,就是民主黨內少數質疑這種做法的人,他擔心當疫情過去之後,整個經濟會過熱並產生通貨膨脹。反對鉅額紓困方案的人認為,現在的經濟萎縮僅是暫時性的,不是長遠的,主要失業部門是在餐飲、運輸與娛樂業,這是因為維持社交距離所致,一旦疫情過去,很快就會反彈,無須下猛藥來治。
在12月川普政府第三次紓困之前,美國已經花下約3兆美元紓困金,雖然個人與公司企業拿到了錢,但是大疫之年,沒有人敢花。據估計,銀行中有1.6兆增加的儲蓄,這些錢會在疫情結束後紛紛出爐,投入消費與投資,並使經濟過熱。
除了之前的3兆美元,現在還要加上川普的第三次紓困9,350億,以及拜登政府的1.9兆。有人估計今年的前九個月,每月會有3,000億美元注入經濟體系,錢真的多到淹腳目了,通貨膨脹躍躍欲起。
這個時候本需要Fed提高利率來壓制通膨,Fed主席鮑爾卻公開表示,貨幣政策仍會維持寬鬆,提高利率的時間「不會很快來到」,他也會繼續目前每個月以1,200億美元購買美國國庫債券的作為。換句話說,在沒有達到Fed宣示的2%通膨目標之前,量化寬鬆還是會繼續下去。
全球經濟就像疫情一樣,來得快,去得也快,現在的經濟蕭條,很可能僅是表象,從中國大陸的經濟迅速反彈,我們可以預想美國與全球經濟恐怕也會V型反彈,屆時Fed為抗通膨,很可能會手忙腳亂,被迫提早升息。Fed可說是全世界的中央銀行,一旦開始升息,勢必會擾亂全球金融市場秩序,已經有人預測,美國再度以鄰為壑,會導致全球未來五到十年內的地緣政治和國際秩序陷入混亂,台灣的股市與經濟都要有所準備因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