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0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須面對經濟逆全球化趨勢

 
國際貿易的學理一般不會考慮各國政治體制的差異,最多只會慮及各國政府對貿易的干預高低程度。然而,實際上政治體制的差異實是國際貿易絕大的不確定性。資料照片。美聯社
國際貿易的學理一般不會考慮各國政治體制的差異,最多只會慮及各國政府對貿易的干預高低程度。然而,實際上政治體制的差異實是國際貿易絕大的不確定性。資料照片。美聯社
 
2018年美國川普政府啟動了對中國大陸的貿易戰,除了透過提高關稅強化貿易壁壘外,也積極促使企業回美投資,更進一步帶動了包含台日等國廠商的撤中潮。一時之間,貿易退縮、投資回流的逆全球化趨勢開始引發關注。其後,為了對抗中國供應鏈,美國開始連結日、印、澳等國,高舉建構新供應鏈的大旗,乾淨網絡、新印太經濟架構等政策逐一出籠,全球經濟二元化的情勢隱然成形。

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自中國大陸開始的停工潮打亂了全球供應鏈,除了引發新一波的外資撤中潮外,航運不順、塞港缺櫃、晶片不足等現象更暴露了全球貿易的脆弱性,也導致停滯性通膨危機。儘管美國政策持續與疫情蔓延,但觀念上仍未否定經貿投資全球化與國際互助的重要性。

真正帶來明顯影響的,是今年爆發的俄烏戰爭與中國封城。向來仰賴俄羅斯大量廉價能源的歐洲各國,為抵制俄羅斯的侵略行為,已紛紛宣示將在短期內全面放棄使用俄國的天然氣、原油及煤炭等能源,將透過加速開發再生能源或由其他地區進口以維持經濟運作。這個結構性的轉折改變以比較利益為原則所建立的貿易規則,勢必提高經濟運作成本,致使全球性通膨更為嚴重,且是個恆久性的逆全球化轉變。

國際貿易的學理一般不會考慮各國政治體制的差異,最多只會慮及各國政府對貿易的干預高低程度。然而,實際上政治體制的差異實是國際貿易絕大的不確定性。即便俄羅斯不是全球產業鏈中的重要國家,又相對封閉,但難測的威權領導一旦發威,全球對其擁有並出口的豐富能源、糧食、礦產依賴立刻受到巨大影響。威權體制所具有的不可預測性使得貿易成本因此一不確性而提高,建立在比較利益原則的國際貿易學理恐怕在未來須加註許多文字。歐洲正深刻檢討過去對俄的縱容政策,政治上的威權體制已成為逆全球化趨勢的另一推力。

中國大陸堅持疫情清零政策所採取的廣泛封城政策是威權體制造成逆全球化的另一章。基於中國大陸與全球產業鏈緊密連結的程度,封城對全球經濟造成的影響不下於俄烏戰爭,生產中斷、航運塞港所導致的供應鏈衝擊正在上演且日益嚴重,各國陸續表達對中國大陸政策的不滿,新一波的外資撤中潮又隱然而生,助長逆全球化的趨勢。事實上,中國大陸近來諸多的政策轉折往往令人瞠目結舌,從阿里巴巴螞蟻金服的上市受阻、整頓平台業者、阻礙中企赴美上市等,都對中國經濟產生重大衝擊。此次的封城政策從經濟的角度來看不但缺乏合理性,也違背常識、人性的預期,更勢必造成對經濟的巨大衝擊,卻正活生生上演中,號稱的發展經濟內循環杳然無蹤。這無疑是欠缺糾錯機能的威權領導體制所造成,其結果不但使中國人民難以適從,也使得全球更難以面對此一充滿不確性的經濟體。

世界銀行總裁馬爾帕斯(David Malpass)指出:「全球各國正努力讓供應鏈多樣化,以降低對中國的依賴,這對大家可能都是好事」,他認為跨境貿易對全球經濟依然重要,而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作為商品的消費者和生產者,可發揮更大作用,但他高度質疑中國是否真能成為全球貿易體系中,與其他國家共享價值體系的一員。類似這種對中國大陸體制與政策的質疑正方興未艾,可想像,這樣的質疑如日漸擴大,全球區隔中國大陸的逆全球化趨勢將會加速,以中俄為首的國家集團與民主體制國家的全球二元化經濟體系也將快速成形。對台灣而言,我們的產業與貿易政策也需有因應此趨勢的視野與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