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俄戰爭兩年至今,美國、歐盟等國對俄羅斯早已實施經濟制裁,近期又宣布新制裁方案。檢視過去制裁措施效果,能為未來之借鏡。
2022年2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美、歐與英、加、日等國,對俄羅斯實施了超過16,500項以上的經濟制裁措施,包括有禁止俄羅斯石油、天然氣、海鮮與非工業用鑽石及黃金進口;限制對俄羅斯提供如會計、證券、量子計算、建築與工程顧問等服務;對於在俄羅斯境內經營若干行業的企業與個人進行制裁;限制金融機構與俄羅斯交易、及限制其他與俄羅斯的金融相關交易,例如排除俄國銀行在「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國際資金清算系統外;制裁俄羅斯相關的政治寡頭、上流人士、工業實體、電視台、航空等。這些措施目的都在弱化俄羅斯可用於戰爭的資金,以及課責對烏俄戰爭有責之人士。
這些廣泛制裁措施對俄羅斯確有影響,依IMF、OECD、世銀估算,2022年俄羅斯GDP因而衰退2.1%,不過2023年GDP表現,則有再衰退2.5%至正成長0.7%之預估差異,顯示原制裁措施對其經濟衝擊未必能持久,也是日前美歐公布加碼制裁的考量。
至於對俄羅斯的貿易限制則有明顯成效,IMF評估俄羅斯2022年進口下降15.01%、2023年仍衰退6.8%;2022~2023年出口衰退幅度約8.7%,世銀則認為2023年出口下幅更達14%。因而俄羅斯從原油出口獲致之收入也降低,跟各同期比較少了42%至27%不等。概括而言,俄羅斯央行外匯存底有3,000億美元受到七大工業國(G7)在內的國家凍結,70%的俄羅斯金融體系控制資產受到制裁,約200億美元為受制裁的俄羅斯寡頭或實體擁有的資產,也被凍結。
除了這些經貿數據呈現的結果外,還有如麥當勞、星巴克等上百家跨國企業停止在俄羅斯的營運、上百萬人離開俄羅斯、俄羅斯削減國內醫療等財政預算等其他影響層面。然總體而言,各國集體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措施,其效果顯然仍無法逼使俄羅斯停止繼續烏俄戰爭的野心。
這並非指美歐等國結束烏俄戰爭之決心不足,而是凸顯出全球化下各國依賴彼此的程度,使得各國須適度拿捏對俄的經濟制裁,避免對己有過大的反作用力。若對於GDP總值在2024年排名第12位的俄羅斯,尚需如此斟酌,則對於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大陸,西方國家恐更需審慎,應亟力避免走向對中國展開集體經濟制裁之作為。
舉例而言,中國大陸在化工、金屬、電子、運輸設備及航太等行業與全球經濟高度連結,若G7對這些行業實施全面廣泛的出口管制措施,國際機構預估有3,780億美元的貿易額將受產業斷鏈的衝擊,進而使中國超過1,500萬個工作受影響,但G7國家也約有130萬個職缺失業。
至於金融交易之限制,目前看來G7成功凍結俄羅斯中央銀行約49%的外匯儲備,也禁止使用SWIFT的服務進行金融業務往來,造成俄國企業需繞道其他國家進行交易,大幅增加成本 。然而G7國家僅持有中國3.1兆美元外匯儲備中之約520億美元,占整體1.7%,遠低於G7國家對俄羅斯之可控資產規模。即便對中國大陸禁止SWIFT服務,預期短期內約有3兆美元的跨境貿易及資金流動受影響,但中國2015年建立的「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至少已有1,360家來自109個國家的金融機構加入該系統,雖然CIPS使用者多為中國金融機構,且遠低於 SWIFT有1.1萬家的國際金融機構,但仍至少確保中國不會因美歐金融制裁下,對外貿易就全面中斷。加上中國積極與其他國家簽訂貨幣互換協議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則美歐金融制裁效果恐更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