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26

經濟/從投資減少看台灣困境

2017-06-26 經濟日報社論

 

今年1至5月的僑外投資、陸資來台及台商赴海外投資,金額和件數都大幅減少,只有台商...
今年1至5月的僑外投資、陸資來台及台商赴海外投資,金額和件數都大幅減少,只有台商赴大陸投資的金額及件數增加。
 

今年1至5月的僑外投資、陸資來台及台商赴海外投資,金額和件數都大幅減少,只有台商赴大陸投資的金額及件數增加。其中,僑外投資案件和金額分別比去年同期減少6.4%和35.2%,陸資來台投資的件數和金額減少17.0%和6.2%,而對外投資案件與金額分別減少18.6%和35.5%。只有赴陸投資的案件增加120.6%,但是投資金額減少24.4%。由於投資既可以刺激經濟的需求,又可以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因此國人對於這些相關投資的減少應該要非常關心。

從去年5月蔡總統就任之初,國內幾個主要工商團體就一直向政府反應,台灣企業面臨最重要的問題就是「五缺」,包括缺水、電、土地、人才與技術,最不缺的則是資金。不幸的是,現在卻看到僑外投資、陸資來台及赴海外投資都呈現減少,只有赴大陸投資增加,顯然台灣的投資環境仍然十分嚴峻,甚至繼續在惡化當中。鴻海董事長郭台銘不久前的說法,可能最具有代表性,他說:「如果沒有必要,不會回台灣。」事實上,鴻海正大力地想要收購日本東芝,同時可能在進行赴美國70億美元的投資案;另外,在中國大陸的投資也不曾停過。為什麼郭台銘會說,沒有必要不會回台灣呢?

僑外投資及陸資來台投資減少的同時,我們卻看到兩個相關卻又弔詭的現象。一個是前不久主計總處公布,台灣的超額儲蓄率(即國內儲蓄率超過投資率的部分)持續攀升到13.0%的水準,表示國內投資相對不足。但令人難過的是,以前的超額儲蓄中,主要是來自家計單位的超額儲蓄,但是最近的資料顯示,連企業的超額儲蓄(即企業的保留盈餘)都增加許多。也就是說,其實台灣的企業是很有錢的,手上的資金很多,只要有好的投資機會,他們一定會去投資,因為企業的主要目的就是在賺取利潤。但是現在即使企業手上的現金很多,對台灣投資卻興趣缺缺,最主要的問題就在於台灣的投資環境出了大問題,而「五缺」問題遲遲無法解決,應該是主要的關鍵。

另外一個弔詭的現象就是,雖然僑外投資、陸資來台及台灣本土的投資動能都明顯不足,我們卻看到前經濟部長、現任國策顧問何美玥帶著84家台灣企業共140人,浩浩蕩蕩地去美國支持川普的政策,實現「選擇美國」的計畫。日前傳出來的消息是,今年可能去美國投資的金額已經達到340億美元,包括石化、鋼鐵、紡織與電子等各產業投資。我們不禁想問:政府為什麼要把台灣的企業帶到美國去投資,創造美國人的就業機會,而對於台灣國內投資明顯不足的問題,卻無法解決?為什麼不讓這些企業直接留在台灣投資?為什麼不讓他們在台灣創造就業機會?我們的政府到底是支持「選擇美國」、還是應該支持「選擇台灣」?答案已經非常清楚。

總體經濟學大師凱因斯曾經說過,企業進行投資是一種動物本能,只要有賺錢的機會,他們自然就會去投資。也就是說,政府只要把投資環境弄好,提供企業賺錢的機會,企業自然就會進行投資,不但可以帶動經濟成長,也可以創造就業機會。反過來說,如果政府無法提供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企業沒有賺錢的機會,企業自然不會來投資,不論是本土企業或是外國企業都不會過來。由於政府一直無法回應和解決國內外企業在台灣面對投資環境上「五缺」的問題,另一方面,卻不斷地以政治考量來處理投資的問題,比方說,鼓勵台商赴美投資等,當然就很難吸引國內外企業來台灣投資,我們可以說,這就是現在政府在經濟政策上最大的問題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