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將波及全球
2017-12-21 經濟日報 社論美國總統川普甫發表任內首份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在外交政策上稱俄羅斯及中國是美國的「對手強權」。川普表示,中國試圖「挑戰美國的影響力、價值觀及財富」,並以不公平貿易行為陷美國於不利。事實上,美國先前才正式通知世界貿易組織(WTO),反對中國大陸在去年入世滿15年後自動取得市場經濟地位。這二件事都反映出中美之間的貿易戰硝煙再起,由於中美都是台灣的重要貿易夥伴,若是再掀貿易大戰,台灣必定受到波及。
川普上任後,美國一直認為中國以不公平的貿易方式,造成美國的巨幅貿易逆差、工作崗位流失、產業外移。原先,川普寄望與中國大陸領導人習近平建立私人交情,以解決貿易逆差,並經由中國的影響力,化解朝鮮半島的危機。早在11月8日川普訪華前,白宮即發表此行目的,是希望與中國「坦率討論更公平的經濟關係」,尤其必須是「建設性」及「以結果為導向」。
習近平在川普訪華期間給予種種禮遇,並安排了對美採購及投資簽約,試圖化解美方壓力。但是針對美國所關心的體制面問題,也就是中國採用補貼等產業政策、造成不公平貿易的部分,並沒有具體的承諾。
在今年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會議期間,川普的發言即轉為激烈,表示不能容許中國這類國家「長期貿易濫用」,他並對多邊體制無法約束多表不滿,認為美國沒有得到WTO的公平對待,如此不符美國利益,「不能容許這類行為存在」。加上後來的發展證明,中國對解決朝鮮問題著力有限,對中國立場因此轉為強硬,造成美國貿易談判代表賴海哲(Robert Lighthizer)等強硬派勢力的抬頭。
川普的「美國優先」政策,認為任何貿易協定只要不符合美國利益,就必須退出或是修改。在此原則下,美國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及重啟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美韓自由貿易協定談判。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對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態度。
賴海哲認為,「中國協調力量,發展經濟、提供補貼,打造冠軍企業,強迫技術移轉及扭曲中國、甚至世界市場,造成世界貿易體系的威脅」,但WTO、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不是為這種重商主義設計的。美國認為,WTO的貿易爭端解決對美不公。
>事實上,美國前總統歐巴馬任內對中國提出15項訴訟,幾乎全數勝訴。雖然美國在被訴的案件中敗訴的比率也很高,但可以確定的是,美國在WTO中的影響力是超出所有其他國家的。
最近美國阻止WTO的上訴機構七人法官填補空缺,目前有三個空缺,明年9月會有第四個空缺;屆時將只剩中國、印度、美國三名法官。由於在審理涉及這三國的案件時,相關國家法官必須迴避,勢將造成WTO上訴法庭癱瘓。其實,自川普上任以來,美國已使日內瓦許多多邊及相關的貿易談判停滯不前,包括服務業貿易談判(TiSA)、環境商品協定談判等,迥異於過去美國主導多邊談判的態度。
如果美國對中國發動貿易戰,中國必然回應,屆時將有如1930年代美國斯穆特豪利關稅法案(Smoot-Hawley Tariff Act)所掀起的高關稅戰,造成全球經貿陷於混亂,並重創全球經濟。
台灣以貿易立國,但是面臨外交困境,當前要加入區域貿易組織或與主要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都有困難,首要之務,應是在WTO聯合主要貿易國家,繼續維護WTO的多邊貿易體制,免於體制崩壞。維護多邊貿易體制是維護世界的公共財,長遠來看,對美國也是有利的,不必然會因此影響台美關係。
另一方面,未來中美一旦發生貿易戰,預料仍以反傾銷及反補貼為主,由於台灣與大陸經貿關係密切,依過去經驗,美國為免大陸借道規避,極可能將我產品一併列為控告對象,我們必須未雨綢繆,及早建立強有力的貿易爭端訴訟法律團隊來因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