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18

經濟日報社論/油價走高的四個理由

2018-05-18   經濟日報社論​

法新社
法新社
 

眾所周知,2014年起頁岩油業者便在具有寡占特性的原油市場中,取代了沙烏地阿拉伯長久以來所扮演喊水會結凍的「搖擺生產者」(swing producer)角色,其每桶50美元左右的生產成本亦被視為增減產的「門檻」。但過去一年來,國際油價陸續高於「門檻」,布侖特油價更從2017年6月21日的每桶41.62美元,一路漲到2018年5月17日盤中的每桶80美元,卻不見頁岩油業者大量增產,使原油市場的「搖擺生產者」角色再度回到沙國手上。

何以至此,難道是頁岩革命光環已失色?部分外資機構口中重返百元油價的預測,將會成真?那倒未必!就長期觀點而言,目前頁岩油業者只是在天時地利欠佳、人也不和的四大因素下,「暫時」交出話語權罷了。

首先,頁岩油供給無法如原先預期般迅速地滿足市場需求,主要是卡在「短期難解」的輸送瓶頸。具體地說,目前美國頁岩油主要產地為德州到新墨西哥州的二疊紀盆地(Permian Basin),國際能源署(IEA)亦預測,2018~2023年間美國新增的每日370萬桶原油產量,將有超過270萬桶來自於此,足見潛力無窮。問題是該石油產區距離出口的港口或主要煉油廠甚遠,僅能透過油管輸送到客戶端,而近幾年頁岩油的資金主要都投入在鑽探上,對油管的建設遠遠不足,以至於該區域油管在去年底的閒置運力只餘4%,今年年中便已達運輸量上限。也就是說,即使業者眼見高油價有利可圖而增產,原油也無法送到市場上。預料要到2019年下半年Cactus II、Gray Oak及Epic三大油管啟動,擴大每日190萬桶的運力後,才能有效舒緩運送瓶頸。

其次,飽受頁岩革命挑戰的傳統原油國,包括沙國主導的OPEC陣營及俄羅斯領軍的其他產油國,在本波聯合減產以推升油價一事上意外地團結,即便油價走揚,也沒有出現過往般偷跑增產的情形。4月OPEC成員國減產達成率為162%,俄羅斯也高達95.2%,讓原油市場的寡占狀態更牢固。

第三,地緣政治風險升溫,尤其是美國片面退出伊朗核協議,若就此導致伊朗近二年因核協議而新增的原油出口(約每日117.6萬桶)被抹除,全球原油供需將從EIA最新預測的2018、2019年小幅盈餘每日17萬桶及每日63萬桶,轉為小幅赤字。同時,目前美國在中東的外交政策有大小眼之患,在分屬伊斯蘭教什葉派和遜尼派的伊朗與沙國間,明顯與後者交好,使其易產生有美國撐腰的想像,進而將宗教主導權之爭,演變成政治競爭。再加上兩國並不直接短兵相接,而是在中東地區發動代理人的戰爭,如發生在葉門與黎巴嫩境內的長期衝突,皆源於此。因此,目前川普政府在中東的外交政策與操作,將加深該地區國家間的矛盾,引發地緣政治風險升高的不穩定。

第四,這波全球景氣普遍性的復甦,的確帶動原油需求提高。聯準會最新的研究報告指出,去年6月至今的國際油價上漲,有25%左右可被供給面因素解釋,需求面因素則高達49%,今年5月EIA的《短期能源展望》報告也罕見地將全球原油需求量再度上修至每日約1億桶,顯見不只供給面的擾動推升近期油價,來自需求的力道更為強勁,成為這波油價上漲的支撐力量。

要言之,前述頁岩油輸送瓶頸等四大因素未消除前,原油市場將暫時重回到往日由傳統產油國說了算的局面。在沙國這位傳統的「搖擺生產者」仍明顯地欲以減產支撐高油價的前提下,能源完全仰賴進口的台灣,勢必會因油價上漲而衝擊國內物價及民眾的實質購買力,再佐以近期新台幣匯率走勢疲軟的影響,只怕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4月消費者物價上漲率已加速上漲到1.98%,或將是物價壓力進一步升高的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