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2025…中國製造關鍵戰役
2018-05-22 經濟日報社論就在美中貿易戰停火之際,媒體報導,中國大陸致力扶植本土先進科技企業,並已將目光放到下一代人才培養。全球第一本AI(人工智慧)中等教育普及教材「人工智慧基礎」,日前已在上海正式發表,包括華東師大二附中、上海交大附中等40所中學將率先採用。這一陣子,美國川普政府發起了以中國為主要對象的貿易戰,劍鋒所及,似乎又專門針對以「2025中國製造」為旗幟的中國科技產業。這個不惜以美國產業利益及全球經濟為犧牲的戰略行動,一方面是承受了中國有可能在大約十到15年後GDP超越美國的壓力,二方面是比GDP被超越更大的焦慮,即中國的科技產業後勁十足,也極有可能趕超美國,果真如此,就真有機會出現中美兩國運勢的黃金交叉。
近年來中國科技產業的表現,日新月異,範圍之廣,遍地開花,遠超過一般人甚至專家的想像,其中尤以人工智慧的創新讓人目不暇給。隨手拈來,比如,搭載華為自主研發的麒麟970人工智慧芯片的榮耀10手機,深度學習了專業攝影師的拍攝經驗,讓普通人也能拍出「攝影師水準」的照片。比如,把手機攝影鏡頭對準要翻譯的外文文字,螢幕上瞬間就會跳出對應的中文,這個由有道公司研發的智慧翻譯器不僅熟練107種語言翻譯,還採用了AV技術,可以實現「視覺翻譯」,看懂各國的路牌、商品標簽全不是難題。
人類的工業革命是從18世紀發明機器開始,機器取代手工,是生產力的第一次釋放,釋放的是體力,可視為工業革命1.0;20世紀發明了電腦,是生產力的第二次釋放,釋放的是腦力,可視為工業革命的2.0;現在21世紀開始的人工智慧(AI),是生產力的又一次巨大釋放,釋放的是源源不絕的創新力,可視為是工業革命3.0。
這個正迎面而來的人工智慧或工業革命3.0時代,無疑將改變當前及未來的全球發展趨勢。就短期而言,它有可能終結自2008年9月金融海嘯爆發以來已長達十年之久的「L」型經濟態勢,出現期盼已久的翹尾;長期而言,則有可能通過競爭力的消長而影響全球的權力版圖,就此而言,形勢似乎對中國相當有利:
一、首先,中國的龐大人工已表現出欣然接受各種新技術的迫切意願,智慧手機的普及率過去十年從個位數激增至去年的50%以上即為一例;數位或移動支付規模,2016年在美國為1,120億美元,在中國為9兆美元,是另一例。
人工智慧機器學習急需數據,數據愈多,效果愈好。中國擁有海量數據流,豐富的數據已使中國的臉部辨識技術領先全球。中國還將把人工智慧普遍應用於醫療、自動駕駛、交通管理和智慧城市建設等不同領域,其將釋放的生產力難以估計。
二、中國也在技術投資方面保持領先。美國一創投研究機構指出,去年總額為152億美元的全球人工智慧投資中,48%流入中國,美國僅占38%。
三、人才方面中國也有領先趨勢。美國政府的報告指出,早在2014年,中國在人工智慧領域研究論文的數量與質量上雙雙超過美國。如前所云,中國人工智慧的「路線圖」要求小學和中學增加計算機編程和人工智慧教育,這意味著中國兒童與青少年將比其他國家同齡人更早學習此類知識。
四、政府積極推動。中國政府從不諱言其推動人工智慧發展的願望,中國政府計劃在未來幾年內投入數千億元用於人工智慧配套建設。另外,中國也可望將人工智慧的產品與服務,藉由「一帶一路」打進新市場。
工業革命1.0釋放的是體力,發源於英國;工業革命2.0釋放的是腦力,發源於美國;工業革命3.0釋放的是創新力,會從中國開始引領全球風騷嗎?「2025中國製造」因此是關鍵之役,2025也因此是一個關鍵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