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23

經濟日報社論/正視中國製造2025對台灣的影響

2018-08-23 經濟日報社論

「中國製造2025」是中國大陸推動成為製造強國的主軸政策,也是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目標是在2025年邁入製造強國行列,2035年成為世界中等製造強國,2049年則進入世界製造強國前列。

大陸工信部在國務院新聞發布會報告2018上半年工業與通訊發展情況,首度對「中國製...
大陸工信部在國務院新聞發布會報告2018上半年工業與通訊發展情況,首度對「中國製造2025」計畫隻字未提。(中新社提供) 中央社
 

中國大陸傾全國之力推動「中國製造2025」,將引導外資投向新一代資訊技術、機器人、節能汽車、新材料及生物醫藥等十大重點領域,並鼓勵外商在中國大陸設立全球研發中心,加強促成陸資與外國企業技術合作;涵蓋範圍與政策工具之廣,前所未有。其中「新一代資訊技術產業」中多項與台灣目前發展的半導體、智慧製造及生技醫藥等「5+2創新產業計畫」重疊,對台灣形成很大的競爭壓力。

所以政府必須盤點目前在各領域兩岸競合情況,了解雙方優劣勢,對於我方仍居於領先的項目,必須積極擴大政策力道,以繼續保有優勢;對於中國大陸已經領先的部分,也應評估雙方差距原因,建構如何追趕突破的策略。

中國大陸在今年2月公布「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即所謂對台31條,將逐步給予台灣企業與台灣人才與大陸企業與人才相同的待遇。其中第1項即是台商參與「中國製造2025」計畫,基本上台灣企業參與「中國製造2025」下的項目,凡是涉及到投資、租稅、設立區域總部及研發中心等,均可與陸資企業享有同樣待遇,另外也可公平參加政府採購。而且除了中央支持政策外,地方也紛紛推出配套措施,顯見中國大陸積極吸引台灣參與「中國製造2025」的企圖心。

雖然中國大陸鼓勵台灣參與「中國製造2025」的措施包山包海,但是未來是否能夠落實,仍不無疑問。然而目前幾乎所有中國大陸針對台灣的優惠措施,都必須在中國大陸才能適用,所以未來無論是大陸台商的參與,或是經由台灣投入的資金及人才,都有可能會降低與台灣的聯結。

「中國製造2025」也對其他國家造成競爭壓力,各國一方面針對「中國製造2025」的重點項目,研析彼此落差,以進一步調整其產業政策;台灣必須掌握各國產業政策變化,以做為參考。

另一方面,各國也會利用貿易措施抑制「中國製造2025」的發展,例如美國最近引用301條款,許多對中國加徵關稅的項目,即是衝著「中國製造2025」主要項目而來,未來的發展及影響也必須有效掌握。

隨著美中貿易戰愈演愈烈,美國除了針對「中國製造2025」重點項目,提高中國大陸進口關稅外,限制中國大陸對美投資是另一項重點。中國大陸過去憑藉資金優勢,不斷在海外透過合資及併購方式,擴大其產業版圖,並藉此取得先進技術;各國早已覺得芒刺在背,紛紛加強在此方面的審核。今年5月美國國會通過「外國投資風險評估現代化法案」(FIRRMA),目的在加強對外國投資、併購敏感科技企業的管控,主要也是針對中國大陸。

所以隨著中國大陸在海外併購受到嚴格審核,以及在美國反制「中國製造2025」的相關措施下,將促使中國大陸加強海外人才挖角,並加強自主創新。特別是台灣在電子資訊產業仍較中國大陸具有優勢,台灣已成為中國大陸首要挖角的目標。近年來許多台灣企業面臨高階人才流失的問題,此會成為未來台灣產業發展最大的瓶頸。

兩岸官方齟齬不斷,目前處於絕緣體的情形,但「中國製造2025」的影響卻持續擴大。特別是對於大陸台商布局變化、台灣資金與人才外流所衍生的問題、台灣創新產業的發展,以及兩岸產業重新洗牌後的新競爭型態,政府不能再視而不見,均應有長期的規劃及因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