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12

經濟日報社論/美歐圍堵中國 開啟新冷戰

2018-09-12 經濟日報社論

美中貿易逆差8月不減反增,致使川普揚言要擴大制裁清單,納入全部中國產品。不過,目前看來只有關稅戰本身似乎很難解決美中矛盾,經濟體制之爭才是最終關鍵。

從國貿實務觀察,8月逆差擴大應該是美國進口商5、6月時預期關稅戰會惡化,加速下單進貨囤積有關;美國若以此作為擴大制裁的基礎,難免有欲加之罪的感覺,但是以目前戰況,川普遲早也會找其他理由擴大範圍。這是因為美中雙方目前的武器,還是以關稅為主,況且北京是以「等價、等量報復」的方式回應。按目前的陣式,美國擴大清單後,中國仍可「等比例」(而非等價)跟上。如此雙方出口都同步受阻,很難達到「大幅消減赤字」的目標,所以關稅戰可能只是第一步。

北京當然可以隨時找個理由放棄等量報復的做法,任憑美國單方加徵關稅,對美赤字就會開始減少。但是此一做法的後座力極大:首先,原本就蠢蠢欲動的外資台商會加快離開的腳步;第二,中國企業的獲利會減少,消費者信心會降低。投資、消費及獲利都減速後,連帶使債務問題更加難解,GDP成長趨緩無法避免,最終會直接威脅習近平的領導權。這些因果關係,導致中國大陸很難不選擇強硬回應;雖然回應的經濟影響類似,但至少在政治上能以愛國主義先擋著壓力,他方面亦可增加美國國內給川普的壓力,因此貿易戰極可能會繼續下去。

消減赤字還有其他方法。例如增加對美採購或加大市場開放,但無論何種做法,因為川普的終極目標仍然模糊,過早出價會讓北京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因此以拖待變有其意義。另一個變數是中國內部的路線之爭,目前中國大陸不但無法有效回應美國要求,反而出現「我的國是否真厲害」以及「大象是否真的無法藏身樹後」等路線之爭。可能要等這些辯證告一段落,北京才能有效釐清對美方針。

然而當前最大的變數,在於中國是否真的能回應美國。7月25日美歐達成合作共識,除了解決雙方貿易糾紛問題,追求完全取消關稅等共識外,雙方亦表明將共同在WTO推動新規則,處理如竊取智慧財產權、強制技術移轉、補貼、國有企業扭曲貿易及產量過剩等問題。這些方向雖未指名中國,但項莊舞劍的意圖已極明顯,外界普遍解讀美歐將再次聯手圍堵中國,新的冷戰已經開啟。

這些改革方向反映出美歐對中國崛起的最大質疑,不在貿易逆差,而在中國經濟發展模式及思維帶來的威脅。不久前,美國科技顧問報告指出「中國製造2025」透過試點城市,以每三年上千億人民幣的規模在進行「史詩級」的補貼。而8月時美國又在WTO提出立場文件,指出中國大型企業只有二種:直接聽命黨與國家的國有企業,以及間接聽命的民營企業。這種體制與WTO格格不入,亟需新規則加以規制。

這些論點背後,直指「新世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習思想)路線,以及只想彎道超車的中國夢,才是美國真正要挑戰的對象。對中國大陸而言,這個挑戰比關稅戰更加嚴峻。40年改革開放這是唯一路線,習思想才剛入憲,客觀上幾乎沒有改變的空間,況且主觀上,中國大陸似乎也對為何美國市場經濟才是唯一路線的質疑而不願改,於是認為美中對抗是新冷戰的看法並非狂言。

對台灣而言,應極其嚴肅地開始評估很多問題。短期內,若中國製造2025被西方牽制發展受挫對台灣的利弊、加大從台灣挖人挖技術的風險、中國經濟被壓抑後的產業與經濟衝擊、如何建立防火牆,以及最關鍵的冷戰可能結局及衝擊。不要忘了,舊冷戰最終導致蘇聯分崩離析,但瓦解前的困獸之鬥,台灣與東亞都同樣暴露在風暴的核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