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金融海嘯十年後的世界新變局
2018-09-17 經濟日報社論因美國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宣告破產而引發的全球金融海嘯,迄9月中旬已屆滿十周年;回顧金融海嘯引發的一連串動盪和全球局勢變遷,十年後的世界較金融海嘯之前已變得完全不一樣,而且這場金融浩劫的餘波仍持續將整個世界推向一個前所未有的新變局。
金融海嘯帶給世界改變是空前的,首先,政府的角色被重新定義,尤其中央銀行承擔起「救世主」角色,雖然及時遏阻了一連串金融危機,但也種下了更多難以控制的巨大變數。
在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後,美國聯準會(Fed)以擴大資產負債表方式,在六年間祭出三輪量化寬鬆(QE)政策,在金融市場投入近4兆美元,同時也帶動歐洲、日本、英國等全球主要國際央行紛紛跟進,大量印鈔救市,十年之間,全球央行資產負債表規模從2008年的3.68兆美元暴增至逾16兆美元,擴大了四倍多。這種扮演「救世主」角色、無限度撒錢的「非典」貨幣政策,帶來的是一個超低利率、信用不斷擴張、資金到處泛濫的金融環境,也製造出另一個更大的金融泡沫。
迄今年8月,全球債市規模已逾57兆美元,是金融海嘯前的二倍;到2017年底,全球股市市值占GDP比重近113%,和金融海嘯前114%的水準相當;根據國際清算銀行及IMF數據,全球政府及私人債務占GDP比重都達到歷史新高;可以說全球央行共同製造出一個更大的泡沫,來化解因泡沫崩解所造成的金融海嘯及歐債危機等接續的風暴。但央行終究不是上帝,在製造出前所未有的巨大泡沫後,能否藉由緩步升息及逐漸縮小資產負債表規模以讓經濟及金融市場「軟著陸」,恐怕沒有任何專家敢打包票;這也是「新末日博士」羅比尼警告2020年可能重演全球金融危機的原因。
新興市場可以說是全球信用擴張的受益者,但也是受害者。在金融海嘯後,全球高唱「經濟再平衡」旋律,意指美、歐因次貸風暴受內傷嚴重,新興市場國家將趁勢崛起,成為促進全球經濟成長的主要動能。而美、歐、日、英等QE釋出逾10兆美元資金,有相當大的部分竄入新興市場國家,用錢堆砌出繁榮的假象,但好景不常,在美國QE退場並轉而升息後,大規模資金開始從新興市場撤出,很多國家正面臨資產泡沫崩解及貨幣危機。據日本野村控股最新報告分析,目前包括斯里蘭卡、南非、阿根廷、巴基斯坦、埃及、土耳其和烏克蘭等七個新興經濟體面臨匯率風險,其中除南非和巴基斯坦外,其他五個國家已陷入匯率危機或接受IMF援助計畫。
中國大陸金融及經濟變化,更如洗三溫暖。美國聯準會自2009年3月開始執行QE後,導致美元長期弱勢,也讓中國趁勢崛起,吸收大量外來資金,外匯存底從不到2兆美元,迄2014年中遽增至3.9兆美元,增加近一倍,人民幣一度成為全球最強勢貨幣,對美國龍頭地位構成強大挑戰。
但是,美國QE退場及開始升息後,2015至2016年,大陸歷經多次股災及人民幣遽貶危機,外匯存底減少近1兆美元,被市場吹捧多年的「中國夢」遭遇重挫,直到2017年大陸經濟才逐漸回穩,10月中共19大又重塑「中國夢」,再度強化大陸內部對未來經濟的憧憬。未料19大後習近平領導的中國大陸引發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工業國家強烈的疑慮,川普政府從今年3月起更發動對中國一波又一波的貿易戰,展現粉碎「中國夢」的強烈意志,而北京當局顯然已有不認輸、打持久戰的準備;「一山不容二虎」,美中掉入西方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而不可自拔,無疑是十年來世界經濟最大的變局。
金融海嘯改變了全世界,未來十年,我們可能面對的是一個變化更大的新世界,世界各國要有坐雲霄飛車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