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11

經濟日報社論/全球經濟 面臨三大背離逆境

2018-10-11 經濟日報社論

國際貨幣基金(IMF)將今、明兩年全球經濟成長率預估從3.9%下修到3.7%。預估有上就有下,表面上問題不大。當前全球經濟真正的嚴肅課題,在於美國與其他國家之間,出現經濟成長強弱、貨幣政策鬆緊及金融市場榮枯三大「背離(divergence)」現象,不但已衝擊全球金融市場,還會使貿易戰進一步升高,在政治面也將為反體制、極端化運動注入新動能。

先看經濟成長背離。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之後,美國靠超寬鬆貨幣政策得以休養生息,日本依然奄奄一息,歐元區更因發生債務危機而尚存一息;從2007年底到2018年,美國國內生產毛額(GDP)估計共擴張17.1%,歐洲及日本僅擴張11.6及6.7%,只有新興市場因外資大舉流入而迅速復甦。但2017年起,歐、日經濟終於緩過了氣,加上美元貶值,新興市場受益,全球出現難得的「同步加速成長」;但好景不常,2018年起歐洲經濟復甦再度減弱,新興市場更因美國利率及美元匯率雙升而面臨金融危機,中國經濟成長減緩;只有美國靠著減稅政策及法規鬆綁,帶動消費及企業投資增加,經濟一枝獨秀。

美國經濟的確有夠熱。各機構普遍預測第3季美國經濟將成長4.1%,是主要經濟體中唯一遠超過趨勢水準的國家;失業率只剩3.7%,工資與通膨都有加速上升信號。反觀歐元區預估成長率為1.6%,日本為0.7%,中國為6.9%,都回到趨勢水準,且預料未來數月將進一步下降。新興經濟體成長勢頭也減弱,拖累全球成長率下降。

經濟成長背離,自然造成貨幣政策背離。目前歐、日等大部分先進國家貨幣政策仍然超鬆,只有美國既升息,又縮表,雙管齊緊。奇怪的是聯準會(Fed)的數據顯示,金融情勢卻比2015年12月首次升息之前還更寬鬆,原因可能是美股指數與美債殖利率雙升,投資報酬率升高,加上美元強勢,使之前外流的美元資金回流,加上減稅政策也促使企業將滯留在海外的資金匯回,形成美國政策緊縮,外國金融縮緊的罕見現象。

經濟與政策背離,也造成金融市場的走勢背離,且仍然是美國資產獨強。美股最近雖也回檔,標普500指數今年來仍上漲約7.5%,但歐、日股市卻都下跌。新興市場更是股、債、匯市三跌,並形成賣壓傳染,土耳其里拉,南美二索,亞洲雙印,加上南非及俄羅斯都災情慘重,中國股、匯也慘遭雙殺,MSCI新興股市指數更淪入空頭市場。

三大背離不僅環環相扣,還可能形成惡性循環。美國經濟獨強,貨幣政策獨緊,促使美元升值,川普更加不爽,貿易衝突益發激烈,於是美元又更強;新興市場為支撐匯率,也被迫提高利率,經濟與金融情勢更加困窘,最後終將反撲美國。

「背離」當然不可能長期持續,但要走向「靠攏(convergence)」顯然有兩種情況。有利的方向是美國以外國家的經濟成長能夠急起直追,如此將有助於降低金融風險,緩和貿易緊張,貨幣政策正常化更容易進行,先進國家及新興市場都同蒙其利。然而正向「靠攏」非常困難,歐洲不大可能大幅擴張財政支出以振興經濟,新興市場沈重的負債短期內難以縮減,貿易戰更使國際間對抗易、合作難。

比較可能的情況,則是走向不利的發展,即美國經濟成長下降而使差距縮小。發生這種情況的可能性相當高,因為美國是在經濟穩定成長的階段又採取擴張性財政政策,加上關稅提高之前企業搶建庫存,經濟處於「高血糖(sugar high)」的興奮狀態,但這股靠「打雞血」產生的過熱效應將隨著時間而消退,全球經濟也將雪上加霜,貿易緊張益發升高,多國政局更趨民粹化,於是IMF調降全球成長預估也將成為常態。

面對此種情勢,在投資規劃上照理說應該採取「反背離」的原則布局,但時機並不成熟。由於短期間「背離」現象不可能消除,美國資產仍相對有利;但「背離」持續愈久,這種操作方式破功的機率愈高,於是就只剩下縮減風險性資產部位一條路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