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12

經濟日報社論/因應全球變局 要有長期抗戰準備

2018-10-12 經濟日報社論

美中貿易摩擦持續升溫,在國際貨幣基金(IMF)下修今、明兩年全球經濟成長率之後,美國債券殖利率反彈,恐慌氣氛導致周三美股暴跌,連帶拖累昨日亞洲地區股市同步哀號,台股開盤直接慣破萬點,終場重挫660點,收在9,806點,跌幅逾6%;新台幣匯率也一舉貶破31元大關,大跌1.37角,收盤價創20個月新低。

這波股災及新台幣重挫,其來有自,短期間或可逐步回穩,但長期來看,大環境不容樂觀,令人擔心的是這般令人驚心動魄的雲霄飛車可能才剛上路。

面對股匯大跌,行政院長賴清德立即指示財金部會努力穩定金融市場;財金首長也紛紛出來喊話,央行甚至罕見地在盤中就發布新聞,指稱近期新台幣跌幅小於其他主要貨幣,匯率將可維持動態穩定。同時,國安基金昨天舉行會議,結論是暫不進場、保持備戰,但可以顯示政府高層對金融市場變化的重視;當務之急,當然是以穩定市場信心最為優先。

賴院長說,危機也是轉機。首先,我們可以理解,國際經濟金融情勢這番劇變,主要源自美國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新興市場金融形勢惡化、中國大陸經濟金融風險升高,以及地緣政治風險帶來的衝擊,這些都非政府所能控制因素。但我們必須體認,這些不確定的變數仍將持續,必須步步為營因應。

另一方面,我國的國際收支健全、經常帳持續順差、外匯存底充沛、政府部門幾無外債,加上金融體系流動性充足,承受資金外流的能力相對較佳,基本面並不算差,更不必刻意唱衰。但金融市場是敏感的,若未能及時矯正,極易釀出更大危機;同時,努力改善及營造有利的投資環境,才是經濟能夠持續成長的不二法門。

尤其,危機並不會自己消弭,僅管各項基本面再好,如果危機處理不當,就會是更嚴重的危機、乃至變成災難。我們期待政府接下來的作為,並非只是流於旁觀坐視、口水護盤或是信心喊話;兩岸關係則是蔡政府手上的活棋,當此美中博弈之際,台灣成為兩強角力籌碼,其間自有周旋空間,但政府至少不要在此際火上澆油,把自己送上砧板。

還有,在外匯市場方面,美國聯準會(Fed)持續貨幣政策正常化進程,國際匯市看強美元的結果,一方面將對新興市場貨幣不斷造成衝擊,同時也將再擴大台灣的國內外利差,引發資金移動。我國央行面臨的兩難,一是經濟成長趨緩,有效需求仍弱,短期間升息不易,但也因此,要維持新台幣匯率穩定,挑戰更大。可以預見,未來相當期間,新台幣匯率波動幅度必將隨之擴大。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的統計,9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1.72%,扣除蔬菜、水果及能源後的核心CPI年增率為1.20%。其間,行政院穩定物價小組關注的米、鮮奶、雞肉、麵包及衛生紙等17項重要民生物資, 9月已飆升至4.10%,創下44個月新高。另外源於地緣政治等因素,國際油價近日漲勢強勁,通膨預期升溫,行政院雖已啟動油價凍漲機制,但新台幣趨貶的結果,不免帶來輸入型通膨壓力,若是再伴隨明年的經濟下行,央行必須嚴防最不樂於見到的停滯性通貨膨脹來襲。

最後,還是必須要提醒的是,2008金融海嘯距今十年,經過這些年來的經濟金融重整,這一波以美國為首的全球景氣擴張期已近尾聲,加上美中貿易大戰的戰火持續升溫,IMF不但下修明年全球經濟展望,並警示全球金融體系面臨的風險正不斷上升。

這一波全球股災在市場修正後或有緩和之日,但前景嚴峻,絕非杞人憂天,包括投資人、企業及政府,面對全球升高的金融風險及各項經濟不確定變數,都要有做好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